【摘要】
近日,生态环境部发布《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口监测点位设置 技术规范》(HJ 1405—2024)。作为全国首个统一固定污染源废气/污水排放口监测点位设置的行业标准,其将于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作为环境监测仪器研发企业,明华电子结合标准核心变化与现行规范的差异,梳理标准核心内容,助力企业提前布局合规之路。
一 “前4后2”取代“前6后3”,监测更灵活。
新标准对固定污染源排放口监测断面的位置进行了优化调整,要求距离气流方向上游弯头、阀门、变径管≥4倍烟道直径,下游距离上述部件≥2倍烟道直径。这一调整相较于“前6后3”要求,降低了排污单位管路的施工难度,显著提升了现场采样监测工作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。
当现场条件无法满足“前4后2”要求时,应尽可能选择流速相对均方差 σr≤0.15的稳定监测断面并避开涡流区。
二 监测孔设置规范化,覆盖多场景需求。
1、孔径要求
2、开孔位置及数量
三 防护要求升级,细化关键参数与安装规范。
1、高度门槛
监测断面距坠落基准面≥2m时,需建设永久性、安全稳固的工作平台;≥1.2m时的所有敞开边缘应设置防护栏杆。
2、平台尺寸
平台长度需≥2m,宽度根据烟道直径大小设置:
3、位置规范
除水平烟道顶部开孔外,平台应设于监测孔正下方1.2~1.3m处,确保采样便捷性。
4、安全间隙与安装
5、梯架设置
四 标准实施安排
GB 5468-91《锅炉烟尘测试方法》(3.4、3.5条款)
GB/T 16157-1996《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》(4.2.1~4.2.3条款)
HJ/T 373-2007《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(试行)》(4.4.3前三段、5.4.2条款)
HJ/T 397-2007《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》(5.1、5.2.1条款)
HJ 75-2017《固定污染源烟气(SO2、NOx、颗粒物)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》(7.1.1、7.1.2.1~7.1.2.4条款)
HJ 836-2017《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》(7.1条款)
HJ 916-2017《环境二噁英类监测技术规范》(5.3.2、5.3.3条款)
HJ 1405-2024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固定污染源监测点位设置,提升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。明华电子将持续关注标准动态,不断优化仪器精度与场景适配性,以性能升级匹配新标准要求,助力环境监测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版权所有 © 2021 青岛明华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Al Rights Reseved 备案号:鲁ICP备09078030号-1 Sitemap.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